在乡村,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学习——偏岩游学Day6
偏岩七日游学
·6·
古镇民俗组的工作终于结束,
这是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
既有团队的集体智慧,
也有每个队员的特长。
也许优秀的团队就是需要为着同一个目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499jpwv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偏岩古镇名俗文化传承》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视频哦
9月2日,泉源高一全体学生来到位于北碚金刀峡下峡口黑水河畔的偏岩古镇,并在此展开为期七天的课题学习。
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现状、机遇与挑战研究组,简称古镇组,主要是对偏岩古镇中的一些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学习,通过采访,了解当地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并思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偏岩古镇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民俗历史传统的国家,民族众多,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偏岩古镇也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偏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民间传说,康熙年间,此地因常有山洪爆发,取名“接龙”,以示平安吉祥。因此偏岩古镇在清代被称为“接龙场”。而接龙场上场横街处有一高30米的悬崖,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后来人们俗称为“偏岩”,偏岩镇因此而得名。
接龙场
庆幸的是,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偏岩古镇的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并传承下来了:有老街区、古戏台、禹王庙、古客栈、古石桥、玉屏书院等老建筑;有打连响、山歌会、秧歌舞等民间艺术;有木雕、石雕、铁器、服饰等民间工艺。
这次我们古镇组的研学活动有幸得到了当地民俗文化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采访到了在一些当地极具影响的民俗文化传承人。
1.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研究会
我们采访了研究会的创办人欧代群老师,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扎的手艺人唐亁太,听他们讲述当地的故事,学习民俗文化。
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
“为了留下古镇的历史文化,能让来古镇的人有些收获,我们就想把这些民俗文化搜集整理并发掘出来。这是创办这个研究会的初衷。”欧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来访学生作画《偏岩街景》
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的创立前期,欧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发掘搜集民俗文化,通过对古墓、古道以及古寨的研究,去还原当地的历史,为此他还专门写出一本介绍古镇民俗文化的书——《古镇老侃》,但因为没有资金,无法出版,只能自己去做简陋的印刷,以作内部交流之用。
《古镇老侃》
在欧老师的执着努力下,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终于成立起来了,偏岩古镇中不少传统文化、工艺也通过研究会的发掘得以浮出水面,被外界所认识了解。现在,整个研究会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四五十人,当地从彩扎、舞龙到铁匠工艺等各色各样的民俗文化人,都加入了这个研究会。
研究会年会合影
Ⅱ-40号非遗“偏岩耍锣鼓”
重庆市北碚区非遗“陈氏铁匠铺”
2.“唐门彩扎”
唐亁太,“唐门彩扎”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彩扎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扎制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其源始最远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如今则沦为濒危文化遗产。
“唐门彩扎”唐乾太
唐亁太老师所传承的唐门彩扎则是兴起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偏岩地区最负盛名的特种工艺品,作品都以水八仙(龙、虾、蟹、龟、蛙、鲶鱼、鲤鱼、蚌壳)为主,原因是为契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故事。
作品水八仙
二、偏岩民俗文化面临的困难
“除了我亲自制作,在偏岩都没法做出一个龙(彩扎),这项工艺就要绝迹了。这是受不受重视的问题,现在既没人重视,又没有这个资金。”唐老师对这门手艺未来传承的态度并不乐观,在如今这个心浮气盛的社会上,年轻的人一心追求名利,比起担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那些收入更为丰厚,看似更有前途未来的事业。就包括唐老师的儿子也选择了到城市去工作,而唐老师很可能就是唐门彩扎最后的传承人。
唐老师对传承感到无奈
非遗的传承是个大问题,不受重视、资金匮乏便是大多非遗传承的通病,而我们的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则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会的会员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非遗传承人,基本上八九十岁的老人居多,这些老人思想就没有那么前沿,因此不会做什么宣传,导致当地的非遗得不到外界的关注。同时高龄的原因也带来组织的不便,欧老师告诉我们很多上了八九十岁的老人,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就来不了,这让研究会的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需要的时候没人,不需要的时候又有人。”欧老师说道
都是老年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只能靠自己掏钱及少量的捐助,来维持现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谈到资金和未来的问题,欧老师与唐老师的脸上只剩无奈,如今很少人能够到这么一个偏远的古镇,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个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没人愿意没有理由的就来做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市场价值的事情。
研究会的老人们
说到政府方面的支持欧老师同样是无奈,为了经济的发展,偏岩也少不了各种开发和改建,比如太老的古楼需要拆除、新的道路修建涉及到破坏古建筑等等,为此研究会也不少有跟政府方面去交涉,但更多时候还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放弃了对文化的保留。
结束采访,我们总结下来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遇到了以下这些问题:
1:缺乏资金
现阶段民俗主要依靠每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发放的8000元保护资金进行维持。
2:会员老龄化
为偏岩发掘并保护民俗文化的民俗研究会的会员多为退休教师,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
3:民俗自身没有活力
民俗自身没有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当下环境
4:民俗没有经济价值
民俗目前不能商业化,不能做为一种文创产品,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三、解决方法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尽所能的提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法。
1.偏岩耍锣鼓:我们认为应将耍锣鼓进行创新改变乐器本身,和演奏方式让其更符合现代音乐,这样赋予其新的活力就像阮痴冯满天为中阮所做的一样,对乐器本身和演奏方式进行了创新,赋予了这件源自唐代的民族乐器新的生命,让中阮重新年轻随着《花房姑娘》一起律动在摇滚乐里,我们也希望耍锣鼓也能重回18岁,律动在现代音乐中,让人们重新认识它,爱上它。
2.偏岩唐门彩扎:我们想为彩扎赋予新的意义让它不再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我们希望将这个文化符号通过设计一些人物将其用彩扎制作出用定格动画演绎当地的民俗和乡贤故事从而融入进当地政府主推的”乡贤文化“中,就能借助政府的力量去推广,这样就能改善彩扎知名度太小的窘境。我们同时还想为彩扎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动漫角色,经典人物,经典电影角色,把这些元素制成工艺品,主要通过作为当地的特色旅游商品电商渠道进行销售,这样就能解决一些资金上的困难。
3.制作偏岩民俗文化地图,让来偏岩的游客不仅看到是古镇,还有蕴藏在古镇血液里的民俗文化,从而宣传偏岩的民俗文化。
我们专门为村民们做了一次演讲,跟大家一起分享PPT吧哦!
感谢大家的观看!
入学咨询电话
▼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